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广大汽车行业设计人员希望“汽车设计手册”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在保持已有优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做到检索快捷、携带方便、更新实时,为此北京英科宇研发制作了《汽车设计手册》电子版软件。电子版是供广大汽车技术人员使用的综合性资料查询软件。它融会了汽车行业常用的设计资料、最新的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及行业标准,采用先进的数字存储、检索技术而开发,具有实用性强、内容新颖、覆盖面广、功能强大、查询快捷、携带方便、更新及时、中文界面、易学易用等特点。
丰富的设计数据和资料
依据多年软件开发所积累的设计资料,吸取了各类设计工具书的精华,充实了大量的最新标准数据和图表,内容涵盖了汽车设计所需的各种数据、图表及有关标准,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汽车设计手册》电子版主要参考了《汽车设计手册》、《汽车工程手册(基础篇)》、《汽车工程手册(试验篇)》、《实用汽车润滑技术手册》、《BOSCH汽车工程手册》、《车辆底盘构造与设计》、《汽车常用数据手册》、《车辆动力学基础》等手册的内容编制而成。
灵活的数据资料浏览
软件界面左侧是目录区,右侧是数据资料区。在目录中点击一项,该项内容即刻显示出来。软件显示清晰,翻页流畅,阅读舒适,不会出现显示缓慢、抖动等现象。
在浏览数据资料时,在数据资料区域双击鼠标,可切换到全屏显示,再次双击鼠标,可恢复正常显示窗口;显示数据资料的窗口可以分割成两个,可同时显示数据和图形。
用户可将经常查看的内容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再次使用时可以快速找到所需内容,也可以将不再需要的内容从书签中去除。
软件可以按目录顺序向前或向后逐页显示数据;软件的数据是可以复制的,用户可将所需数据复制到其他文件中使用。
快捷的数据资料搜索查询
软件提供的数据搜索查询功能可以在所有目录中查找所需数据,可以在全部文件中查找数据,可以在当前页中查找数据,还可以在查询的记录中再次查询数据,四种方式可以使用户既快捷又准确地查到所需数据,软件提供了所有文件的索引,用户可以方便浏览手册的全部内容。软件对相关数据提供链接处理,可以方便的切换到相关数据。
动态的数据资料升级和软件服务
《汽车设计手册》电子版将随着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更新而及时更新,将根据用户的意见及建议修改和添加新的内容,更新的内容可在网站上下载,这是传统手册无法实现的。
附部分目录:
1 常用符号表
2 概述
2.1 汽车工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2 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
2.3 汽车设计的内容、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2.4 汽车设计的宏观规律、初始决策与设计过程
2.5 汽车的产品型号
3 汽车的总体设计
3.1 汽车类型的确定
3.1.1 按汽车的用途分类
3.1.2 按动力装置的类型分类
3.1.3 按车身或驾驶室及货箱的型式分类
3.1.4 按发动机排量分类
3.1.5 按汽车总长分类
3.1.6 按汽车总质量分类
3.1.7 按乘客座位数及汽车总质量分类
3.1.8 按汽车的轴数及驱动型式分类
3.1.9 按发动机与驱动桥在汽车上的位置分类
3.1.10 载货汽车按发动机、前轴、驾驶室的相对位置分类
3.2 汽车主要参数的选择
3.2.1 汽车主要尺寸参数的选择
3.2.2 一些汽车的主要尺寸参数和质量参数
3.2.3 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
3.2.4 汽车主要性能参数的选择
3.2.5 各类汽车的一些动力性参数的取值范围
3.2.6 一些车型的动力性及燃料经济性指标
3.3 汽车发动机的选型
3.3.1 汽车发动机的选型
3.4 轮胎的选定
3.4.1 轮胎的选定
3.4.2 国产汽车轮胎的规格、尺寸及使用条件
3.5 汽车总布置图的绘制
3.5.1 概述
3.5.2 汽车总布置草图
3.5.3 运动校核
3.6 汽车性能的优化匹配、预测和计算机模拟概述
3.6.1 汽车性能的优化匹配、预测和计算机模拟概述
4 汽车零部件的载荷与计算工况和计算方法
4.1 概述
4.2 汽车零部件的载荷工况
4.3 汽车传动系的扭转振动
4.4 汽车传动系最大转矩的确定
4.5 路面不平度影响下的汽车行驶系载荷
4.6 簧载(悬挂)质量在随机载荷作用下的强迫振动计算
4.7 传动系静强度计算的载荷工况
4.8 传动系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4.9 汽车零件的可靠性设计
4.10 汽车零部件的最优化设计
5 汽车传动系概论
5.1 传动系的功用
5.2 传动系的类型
5.2.1 机械传动系
5.2.2 液力传动与液力-机械传动系
5.2.3 电传动系
5.3 传动系的结构布置
5.4 机械传动系的工作特点及设计要求
6 离合器设计
6.1 概述
6.1.1 概述
6.1.2 离合器的基本功用
6.1.3 对离合器的基本要求
6.2 摩擦离合器的结构型式选择
6.2.1 摩擦离合器的结构型式选择
6.2.2 从动盘数及干、湿式的选择
6.2.3 压紧弹簧的结构型式及布置
6.2.4 压盘的驱动方式
6.2.5 分离杠杆的结构型式
6.2.6 分离轴承的类型
6.2.7 保证中间压盘分离间隙的结构措施
6.2.8 离合器的通风散热措施
6.2.9 从动盘的结构型式
6.3 离合器基本参数的确定
6.4 摩擦离合器的滑磨及其热工况
6.5 离合器工作过程的图分析法
6.6 摩擦离合器主要零件的设计计算
6.6.1 压紧弹簧的设计计算
6.6.2 扭转振荡器的参数选择与设计计算
6.6.3 其他主要零件的设计计算
6.7 离合器操纵机构设计
6.7.1 设计要求
6.7.2 离合器操纵机构的结构型式选择
6.7.3 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设计计算
6.8 离合器试验
7 变速器设计
7.1 概述
7.2 变速器的结构分析与型式选择
7.2.1 变速器传动机构的结构分析与型式选择
7.2.2 变速器零、部件的结构分析与型式选择
7.2.3 变速器的操纵机构
7.3 变速器基本参数的确定
7.3.1 变速器的档位数和传动比
7.3.2 变速器的中心距与轴向尺寸
7.3.3 变速器的齿轮参数
7.3.4 变速器各档齿轮齿数的分配
7.4 变速器齿轮的设计计算
7.4.1 变速器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7.4.2 变速器齿轮的强度计算与材料选择
7.5 变速器轴与轴承
7.5.1 变速器轴
7.5.2 变速器轴承
7.6 同步器
7.6.1 惯性同步器的结构类型
7.6.2 惯性同步器的工作原理
7.6.3 惯性锁止式同步器的主要结构参数
7.6.4 转动惯量的计算
7.6.5 同步器摩擦副的材料
7.7 副变速器与分动器
7.8 变速器试验
8 液力机械变速器设计与其他无级变速
8.1 概述
8.2 液力变矩器
8.2.1 概述
8.2.2 液力变矩器的评价参数
8.2.3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8.2.4 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型式
8.2.5 液力变矩器的结构型式与特性参数的选择和基本尺寸的确定
8.2.6 液力变矩器的补偿压力与冷却系统
8.3 液力机械传动
8.3.1 概述
8.3.2 行星齿轮变速器的行星机构
8.3.3 液力机械传动实例
8.3.4 换档执行元件
8.3.5 液力机械变速器的操纵
8.4 液力变矩器及液力自动变速器试验
8.5 皮带和钢带式摩擦无级变速与链条无级变速
9 万向节与传动轴设计
9.1 概述
9.2 万向节与传动轴的结构型式
9.2.1 万向节与传动轴的结构型式
9.2.2 传动轴管、伸缩花键及中间支承
9.2.3 万向节
9.3 万向节传动的运动学及等角速传动条件
9.4 万向传动轴的设计计算
9.5 十字轴万向节传动的附加弯矩和惯性力矩
9.6 万向节的设计计算
9.7 万向传动轴试验
10 驱动桥设计
10.1 概述
10.2 驱动桥的结构型式与布置
10.2.1 驱动桥的结构型式选择
10.2.2 非断开式驱动桥
10.2.3 断开式驱动桥
10.2.4 多桥驱动的布置
10.3 主减速器
10.3.1 主减速器的结构型式
10.3.2 主减速器的基本参数选择与设计计算
10.4 差速器
10.4.1 概述
10.4.2 对称式圆锥行星齿轮差速器的运动学及差速器的内摩擦
10.4.3 差速器的结构型式选择
10.4.4 对称式圆锥行星齿轮差速器
10.4.5 强制止式防滑差速器
10.4.6 自锁式差速器
10.5 驱动车轮的传动装置
10.5.1 概述
10.5.2 半轴的型式
10.5.3 半轴的设计与计算
10.6 驱动桥桥壳
10.6.1 概述
10.6.2 桥壳的结构型式
10.6.3 桥壳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10.7 转向驱动桥
10.8 驱动桥试验
10.9 驱动桥设计数据
10.9.1 一些轿车与客车的主减速比i0及其他有关参数
10.9.2 一些载货汽车及越野汽车的主减速比i0及其他有关参数
10.9.3 汽车驱动桥离地间隙
10.9.4 圆弧齿锥齿轮铣刀盘名义直径的选择
10.9.5 圆弧齿螺旋锥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用表
10.9.6 用展成法和半展成法加工的汽车圆弧齿螺旋锥齿轮的齿高参数
10.9.7 圆弧齿螺旋锥齿轮的大齿轮理论弧齿厚
10.9.8 “格里森制”圆锥齿轮推荐采用的齿侧间隙B(新标准)
10.9.9 双曲面齿轮齿侧间隙B
10.9.10 圆弧齿双曲面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用表
10.9.11 圆锥齿轮及双曲面齿轮的轴向力与径向力
10.9.12 变速器处于各档时的发动机转矩利用率
10.9.13 汽车差速器直齿锥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用表
10.9.14 Revacycle弧廓直齿锥齿轮的标准尺寸
10.9.15 按差速器传递的最大扭矩选择Revacycle弧廓直齿锥齿轮用表
10.9.16 几种汽车全浮式半轴的静扭试验结果
10.9.17 解放CA10B中型载货汽车的全浮式半轴
10.9.18 带有轮胎中央充气系统的越野汽车非断开式驱动桥
10.9.19 奥地利微型越野汽车“STEYR-PUCH HAFLINGER”的断开式后驱动桥
10.9.20 奥地利微型越野汽车“STEYR-PUCH HAFLINGER”的断开式前驱动桥
10.9.21 纵向水平布置的双级主减速器
11 现代汽车的四轮驱动
11.1 现代汽车的四轮驱动
12 汽车行驶系概论
12.1 行驶系概述
12.2 汽车行驶系的载荷
13 从动桥设计
13.1 概述
13.2 从动桥的结构型式
13.3 从动桥的设计计算
13.3.1 转向从动桥主要零件尺寸的确定
13.3.2 转向从动桥主要零件工作应力的计算
13.4 从动桥试验
14 悬架设计
14.1 概述
14.2 悬架的结构型式与分析
14.2.1 非独立悬架
14.2.2 独立悬架
14.2.3 复合纵臂式后支持桥悬架
14.2.4 平衡悬架
14.3 悬架主要参数的确定
14.3.1 概述
14.3.2 影响平顺性的参数
14.3.3 影响操纵稳定性的参数
14.3.4 影响纵向稳定性的参数
14.4 汽车钢板弹簧设计
14.4.1 概述
14.4.2 多片钢板弹簧的设计与计算
14.4.3 少片与单片钢板弹簧的设计计算
14.4.4 变刚度钢板弹簧的设计与计算
14.5 扭杆悬架的设计
14.6 螺旋弹簧悬架的设计
14.7 空气悬架的设计
14.8 油气弹簧的设计
14.9 独立悬架导向机构的设计
14.10 减振器的结构类型与主要参数的选择
14.11 横向稳定杆的设计
14.12 主动悬架与半主动悬架
14.13 悬架试验
15 轮胎与车轮
15.1 概述
15.2 轮胎
15.2.1 汽车轮胎应满足的使用要求
15.2.2 轮胎的分类及其结构组成
15.2.3 轮胎规格的标记和代号
15.3 车轮
15.3.1 概述
15.3.2 轮辋
15.3.3 轮辐
15.3.4 轮毂
15.4 轮胎气压的调节系统
15.5 轮胎与车轮的试验
16 车架与车身设计
16.1 概述
16.2 车架的结构设计
16.2.1 车架的结构型式
16.2.2 纵梁、横梁及其联接
16.3 车架的制造工艺及材料
16.4 车架的计算
16.4.1 车架的计算任务
16.4.2 车架的简化计算
16.4.3 车架计算的静态有限元法
16.4.4 车架计算的动态有限元法
16.5 车架试验
16.6 汽车车身
16.6.1 汽车车身的概述及特点
16.6.2 车身名词术语
16.6.3 车身结构及承载类型
16.7 车身设计方法
16.7.1 传统的车身设计方法
16.7.2 车身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16.8 人机工程学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
16.8.1 概述
16.8.2 三维H点人体模型
16.8.3 汽车司机的眼椭圆
16.8.4 司机的手伸及界面
16.8.5 人体坐姿生理特性与座椅设计
16.9 汽车造型设计和空气动力学
16.9.1 汽车造型设计的特点及要求
16.9.2 汽车造型的艺术技巧
16.9.3 汽车行驶时所受到的气动力和力矩
16.10 车身结构设计和碰撞安全性
16.10.1 车身结构设计的要求
16.10.2 车内振动及噪声诊断和控制
16.10.3 车身结构与碰撞安全性
16.10.4 车身设计的新进展
16.11 车身试验
17 转向系设计
17.1 概述
17.2 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
17.2.1 转向系的效率
17.2.2 转向系的角传动比与力传动比
17.2.3 转向器的传动间隙特性
17.2.4 转向系的刚度
17.2.5 转向盘的总转动圈数
17.3 转向器的结构型式选择及其设计计算
17.3.1 概述
17.3.2 循环球式转向器
17.3.3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
17.3.4 球面蜗杆滚轮式转向器
17.3.5 蜗杆指销式转向器
17.3.6 变传动比转向器
17.4 动力转向系设计
17.4.1 概述
17.4.2 动力转向的结构型式与布置方案
17.4.3 动力转向的工作原理
17.4.4 动力转向系的设计计算
17.4.5 液压动力转向的工作特性
17.5 转向传动机构设计
17.5.1 转向传动机构设计
17.5.2 转向梯形机构设计
17.5.3 转向传动机构的臂、杆与球销
17.6 转向操纵机构的防伤安全措施
17.7 转向减振器
17.8 轿车的四轮转向
17.9 转向系试验
18 制动系设计
18.1 概述
18.1.1 概述
18.1.2 欧、美、日、瑞典的有关标准、法规对制动效能的规定
18.2 制动器的结构型式及选择
18.2.1 概述
18.2.2 鼓式制动器的结构型式及选择
18.2.3 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型式及选择
18.3 制动器的主要参数及其选择
18.3.1 概述
18.3.2 制动力与制动力分配系数
18.3.3 同步附着系数
18.3.4 制动强度和附着系数利用率
18.3.5 制动器最大制动力矩
18.3.6 制动器因数
18.3.7 制动器的结构参数与摩擦系数
18.4 制动器的设计计算
18.4.1 制动蹄摩擦面的压力分布规律
18.4.2 制动器因数及摩擦力矩分析计算
18.4.3 制动蹄上的压力分布规律与制动力矩的简化计算
18.4.4 摩擦衬片(衬块)的磨损特性计算
18.4.5 制动器的热容量和温升的核算
18.4.6 盘式制动器制动力矩的计算
18.4.7 驻车制动计算
18.4.8 具有增势作用的全盘式制动器的计算
18.5 制动器主要零件的结构设计
18.6 制动驱动机构的结构型式选择及设计计算
18.6.1 制动驱动机构的结构型式选择
18.6.2 制动管路的多回路系统
18.6.3 液压制动驱动机构的设计计算
18.6.4 气压制动驱动机构的设计计算
18.7 制动力分配的调节装置
18.7.1 制动力分配的调节装置
18.7.2 限压阀
18.7.3 比例阀
18.8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
18.8.1 概述
18.8.2 防抱制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控制技术
18.8.3 ABS部件结构、功能和组成
18.9 制动系试验